在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资金面将维持紧平衡,市场整体处于稳健中性的状态,从今年伊始,同业拆借市场资金面趋紧,特别是在月度缴税时刻,资金面紧张程度更是让资金交易员恐慌,每月都会出现资金短暂紧缺的状况,此现象特别体现在本年度10月份国庆长假前几日,银行间货币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隔夜、7天市场最高利率达10%,14天和21天回购利率分别最高达到11%、9.8%,高额的融资成本,充分体现了机构在自身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高价借入资金补足流动性缺口,使得融资成本急剧上升,抬升市场的加权平均利率。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市场成员都更加翘首以盼货币当局的公开市场操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管理好流动性风险则显得极为重要。
一、流动性风险概念
2009年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偿债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其产生除了因为流动性计划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可能会导致流动性不足,故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简单来说银行的流动性,一是持有资产是否可以随时得到偿还或者变现。二是当出现资金缺口的时候,银行可以方便地以较低成本融资或者满足负债偿还。
二、当前市场流动性状况
按照货币政策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式和市场预期变化,加强预调微调和市场沟通,张弛有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做,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基本稳定。但银行业超储率仍在低位水平。在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的背景下,流动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截至统计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12月份到期量4100亿元。12月同业存单的到期量为2.17万亿。随着“跨年”、“跨春节”的双重影响,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利率将会有所上升,对于货币市场资金面整体情况,市场普遍判断仍是稳健趋谨慎。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随着年末的到来,市场对跨年资金预期不容乐观,系统流动性略显脆弱,资金面继续依赖着货币当局的细心呵护,因此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下,金融机构如何做好自身流动性的管理更为重要。
(一)加强现金流缺口和流动性限额的管理
现金流缺口管理是指表内表外业务,尤其是或有资产和负债可能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一定假设条件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累计净额,从而对现金流期限错配进行控制和管理。缺口管理主要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分析方法仅针对包含现金业务的所有头寸在合同约定的到期日因本金、利息、客户特定行为产生的现金流缺口进行计量。动态分析方法是在静态分析基础上增加对新业务,未来业务基于合约到期日产生的现金流缺口的分析,也包括在流动性压力情景下对现金流缺口的分析。
流动性限额主要包括指标限额以及流动性资产储备限额。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涵盖了现金流指标、资产负债期限缺口指标、集中度指标等,常见指标包括累计现金流缺口比例、累计最大现金流缺口、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等。根据本行业务特征定制部分流动性管理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设置相应限额,进行严格监控可管理。
(二)做好资产负债业务规划
金融机构负债来源除吸收的客户存款外,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同业存款及滚动发行的同业存单,上述负债具有期限短的共同点。而资产很多却是中长期的信贷、非标、债券投资,天然中存在着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也在某个时点,存在规模不匹配的问题,即资产超出负债的现象,从而产生了资金缺口,进而需要弥补缺口。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完善资产负债的期限管理,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规划。
(三)合理利用金融市场融资
一是资金交易员要建立自己的同业交易对手名单,熟悉同业客户日常资金融出融入情况,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是持有一定量的优质债券,通过拆借、回购的方式在流动性紧张情况下通过银行间市场及时融入资金。三是合理利用人行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LF),熟悉掌握SLF的操作流程,在无法通过市场融入资金或者是无法在合理的成本内融入资金时,通过SLF工具,解决流动性问题。
(四)做好压力测试,建立应急预案机制
晴天配资依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参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核心指标》的相关要求,采用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方法,通过多指标的测算,评价不同程度压力条件下的流动性水平,合理预测未来现金流缺口的变化。一是提升产品定价能力、强化资本约束管理、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从组织机构和职责方面建立健全总行和各部门职责,完善风险预警的触发条件,以及各种条件下的报告程序。根据不同的流动性危机设置应急计划,建立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设计等内容的流动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并实施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不断提高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能力。